别看洪亮在剧中一副“老好人”的模样,说话温和不急不缓,办案时滴水不漏,给人的印象是谨慎、稳重,实则心中一肚子算盘,一切都由“谨慎”二字撑起他看似完美的人设。
然而,随着剧情的发展,你会逐渐明白,江旭东为什么从始至终都对洪亮如此挑剔、冷眼旁观,甚至宁愿多说几句公事,也不愿和他有一丝心灵上的交流。
归根结底,江旭东不讨厌洪亮的出身,也不是单纯因为他“没种”,而是洪亮这人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打算把自己完全交给这个家,他从未有过真正的投入。洪亮不仅从未对江旭东喊过一句“爸”,甚至从未真正融入过江家。即便江旭东为他做了很多事——接孩子、找房子、安排工作,他的回应永远只是那一句“辛苦江旭东同志了”来敷衍,语气虽然礼貌,姿态也看似谦逊,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是如此遥远。
展开剩余79%洪亮自认为这是一种“尊重”,是一种“谨慎”,然而实际上,正是这种表面上的客气和不露真心,恰恰是江旭东最为厌烦的类型——外表看似顺从,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戒心,答应的事一个没做,嘴里总是挂着“等一下再说”的空话。
更直白点说,洪亮其实并不想辞职。他想查案,想留在检察院,想揭开万海案的真相——这些动机无可厚非。但若真是个敢担当的男人,应该站出来说:“我不去北京。”然而,洪亮一方面口头答应,另一方面却越陷越深,案件一个接一个,脚步早已深陷泥沼,但仍然嘴硬地说“我在办交接”。这不是优柔寡断,而是缺乏担当。
在面对家庭时,他选择了退缩,在面对案件时,他又选择了回避。记得有一次,在一个领导会议上,郑雅萍提议推迟对万海案的定性,洪亮始终保持沉默,整个过程低调回避,缩着脖子躲避风头。反观郑雅萍,作为一位女性检察官,她敢于质疑权威,敢于挑战体制,对真相的坚持,远远超过了这位表面“正义”,实则老谋深算的“老油条”。
郑雅萍毫不留情地直接戳破了洪亮的软弱:“你真怂。”这不是谩骂,而是实事求是的直言。
你说江旭东是个什么样的人?他出身于老政法系统,处理过多少大案,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物?他对洪亮的心思早已看透:既想做事,却又不愿担责;既想讨好别人,又害怕站错队;既想查案,甚至揭开真相,却又不愿承担后果。
实话说,像洪亮这样的人,既做不了忠臣,也成不了奸贼。你说他是正义的化身吧,他总是选择在关键时刻后退;你说他是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吧,他又始终没有真正站到那一边。结果就是——无人真正信任他,也无人敢让他接近真相。
这不正是现实中的写照吗?江旭东在家庭里既要严加防范,又不得不带着“老丈人”的身份与洪亮打交道,这种捉襟见肘、矛盾重重的相处方式,说实话,比与敌人相处还要让人感到疲惫。
直到陈胜龙的录音曝光,洪亮才恍若大梦初醒,原来江旭东,江远,这些他每天接触的人,竟然是保护伞网络中的一环。那一刻,他彻底懵了。不是因为真相太震惊,而是因为他从未意识到自己与真相相隔这么远——尽管他们几乎是每天都生活在一起。
这才是江旭东对他缺乏信任的原因。你若是个态度明确的人,早就被拉下水或被踢出局了。偏偏洪亮左右逢源,外表正义,实则模糊不清,像个既不肯选边站,也不愿卷入其中的中立者。这样的人,江旭东自然不可能让他知晓任何真相。
最令人感到讽刺的不是洪亮“蒙在鼓里”,而是他一直自以为自己掌握全局,实际上却不过是别人精心布置的安全网中的一颗棋子。江旭东讨厌洪亮,并不是因为他不够好,而是因为他根本不敢“做自己”。
郑雅萍早就看穿这一切,她一直在提醒他:“洪亮,你要清醒一点。”但他不以为然,总是认为等待、退一步能够保持自己的清白。殊不知,越是退缩,越是陷得更深,最后,连个明确的立场都没有了。
这,就是江旭东不信任他、不靠近他、甚至厌恶他的根源。
江旭东并不要求洪亮做个英雄,但他希望他能敢于认清自己到底是谁。洪亮,连这一点都做不到。
因此,想要看清一个人,有时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,而在于他到底“没有做什么”。
最后,我想说:
现实生活中,像洪亮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。你看他八面玲珑,处事周全,可一到关键时刻,却总是无法做出决策,因为他从不承担选择的责任。我们讨厌这种人吗?或许不一定,但信任这种人,是极为冒险的。
在家庭中是如此,在职场中更是如此。尤其是在《以法之名》这类剧中,正邪交锋的背景下,千万不要成为那个“中立”却始终无法做出选择的人。
这种角色,最尴尬,最没有出息,最终也最容易被时代抛弃。
发布于:山东省益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